F-35的故事几乎没人没听说过,这货本该是美军手里的终极利器,全球最现代、拉风、造价也贵得出离天际。美国人原本想靠它打一统天下的算盘,F22被雪藏,基础工艺、设计理念、包括后期维护全部指望F-35——洛克希德马丁一声“包到你家”,兵种全用同一种机体来解决问题。全球几百家分包商分工,一个看似意义重大的“合作”模式让它成了美军、盟友共同持股的IP产品。这事听着先进。真到了实际操作里,乱七八糟的状况就全来了!
先说个明面上的吧,F-35全套设计安全标准极高,雷达隐身,超视距战斗,智能化作战协同,都拿顶级标准搞。但看看美国国防部和GAO 2023年11月的报告,F-35生产竟要延期三年多,要等到2025年所有批次才基本解决早期质量缺陷。话有点绕,其实就是关键零件的返修率极高,还存在机体隐裂、电源不稳定、作战软件BUG连连的问题——这么大投入结果却是满地补锅?
洛马在某次质检中说电控系统确实难,但引擎问题也不全是他们的锅,普惠的发动机堆料也堆的有点狠。靠谱点的数据,F-35A单价涨到8900万美元一架,这还不算售后和升级。再赶上几次大面积停飞,一时间全球买家——包括英国、澳大利亚、以色列——都不大敢吱声。伊拉克用的F-16还能飞出来巡逻,这边买F-35花的钱,倒更像交了个智商税。
也有人说雷达隐身那确实厉害,头盔瞄准系统、数据融合、电子干扰基本上很科幻。可它那种“万金油”模式,把舰载型、垂直起降型和普通起落型都硬塞到同一平台下,大幅牺牲了纯气动性能。比如前轮支架,可靠性到底有几斤几两,真心只有飞行员知道。美海军前几年测试,F-35C在航母甲板上着舰超标,起落架寿命远低规划。看着厉害,其实挺脆。你说它能跟歼-20拼一下隐身?拼着拼着软件突然宕机,就有点尴尬了。
网上总有人调侃,中国搞出来歼-20、FC-31,不再跟着美军跑,外观像不像F-35都是插曲,关键我们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。2019珠海航展上,飞行员现场说起推重比、无尾布局调优,就是一股子自己的味道。东航、南航都有现役歼-20编队,至于那点儿技术资料外流,真要说偷学了也不合逻辑。有一说一,中国发动机推力差距正在缩小,隐身材料自成体系,歼-20面对F-35,真未必就落下风。更何况F-35搞全球供应链,关键时刻谁给你供货?2022年日本因缺“钛合金材料”都卡了生产线,有点搞笑。
F-35卖点是模块化,理论上出故障,全球备品齐发。可实际操作就不是这么回事。2021年美国空军发现,全球14个备件仓库,工单积压超14个月没清完——等一个传感器,机库里晒灰。还有数万条技术文档和作战手册,半数以上需“学习版”修正,不然维修人员根本蒙圈。搞笑的是,以色列自研F-35I,干脆把美方部分源程序全删了,自己接着写重新整合。不放心?还是不放心。
有人就问了,技术这么牛怎么还是世界销量冠军?说到底还是信息战强化的“品牌光环”,北约小伙伴们怕落队,忍着割肉也要买单。芬兰、波兰都是刚签大单,理由说什么“先进作战体系”、无缝对接美军数据,背地里害怕脱钩才是根子。澳洲安防研究所公布过一组数据——F-35每百飞行小时技术故障率近24例,是欧洲“台风”、法国“阵风”的五倍。这不怕闹心?
都说F-35是“最复杂的人类工业品”,但也有人吐槽洛马拿F-35当摇钱树,推而广之又似乎太苛刻。2021年拜登政府一次性下单200架,国会还加预算,军方高层嘴上说要“联盟兼容”,私底下小道消息都在谈“维护成本压顶”没法再要更多。关键是无人作战、AI机队已然成势,技术爆炸期还押宝单型号,怎么看怎么不合适。即使F-35能一口气飞出神仙操作,战争面前未必就能逆天改命。
委托洛克希德马丁的战略本身,多少有点孤注一掷的意味。一个型号吃下三军、所有盟友,甜头肯定有。可“鸡蛋放一个篮子”的故事,谁都知道后果,风险一旦集体爆发,怎么收场?至于未来六代机、隐身中推、无人僚机,谁又能说F-35不会变成一次豪华试错?现在美国奥兰多训练基地,F-35飞行模拟器还没上齐,大量飞行员反复拖课,缺飞行员的事,美国国会直接要增加招聘预算。真是有点九九归一的味道。
F-35的全球化路径,让它兼有超大市场和结构性短板。有人觉得洛克希德马丁臭名昭著,不负责任。可也难说他们一点成绩没有,要真一无是处也没人买。可惜赌的太重,最后差强人意也就算不了了。道理是明摆着的,现实问题一堆,销量又好像永远停不下来。
你信不信F-35还是下一场大国竞争的核心装备?反正比起当年F-22五代神话,现在谁真把希望全押在F-35上,恐怕都得咬咬牙等奇迹。而歼-20们趁机追赶,未来可没准。全世界的焦点都盯着这篮子鸡蛋,还能放多久,有人已经悄悄准备另一只篮子了,先别乐观也没啥必要太悲观。